文獻綜述的意義與目的
發布時間:2018-01-18 09:32:30
文獻綜述是指對所研究 問題的相關文獻進行搜集、整理、歸納和鑒別,并對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存在 的問題以及發展趨勢等進行系統、全面的敘述和評論,所以文獻綜述又可叫文獻 綜合評述。文獻綜述作為一種元研究,應揭示研究文獻生發的邏輯歷史生態,展現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和不同階段的研究 文獻之間的關聯性。成功的文獻綜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釋性的,它不僅具有“述性”,更具有“綜性”,即是描述與解釋、欣賞與批判、繼承與發展的有機統一,絕不 是簡單的羅列和堆積。
1、文獻綜述具有何種學術意義
作為一種具體而特殊的元研究,文獻綜述是學術研究乃至學術創新的基石,正所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比巨人看得更遠”。學術首先要學會“述”,即要在自己關心的問題上,知道前人已經積累的知識,敘述別人已經取得的成果。也就是說,做學問或學術就是先“照著說”,然后再“接著說”;即使我們最后要達到“六經注我”的境界,但也要從“我注六經”開始。
學術研究具有歷史繼承性,整體上是螺旋式向前推進的,是后浪推前浪或前浪帶后浪式的,若能踏著前人的足跡向前挺進,或踩著巨人的臂膀向上攀登,不僅可以讓我們少走彎路,而且可以幫助我們攀得更高、看得更遠。與此相反,如果無視或忽視前人的研究成果,那么原地踏步或繞圈子勢所難免,甚或重復前人的研究,把前人早已取得的成果當作自己的發現和創新。
對學術研究而言,重溫前人所做的研究,可以使研究者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研究什么、可以研究什么。批判性文獻綜述猶如清晰的研究地圖,它幫助研究者總結以前的研究信息,指導研究者以后的研究路線,推動研究或知識向更深層次發展。有了批判性文獻綜述,研究者不必自稱專家或著名學者,也會被認為了解所研究領域的主要觀點和爭論相關學科領域的主要理論及其應用以及本課題研究的進展狀貌,還可以證明自己的課題研究是必要的、理性的和有根基的。
從世界范圍看,大凡成功的學者都非常重視文獻綜述,也精于文獻綜述。為了今天的研究,也為了未來的研究,對過去所作的研究再作一些研究,是不可或缺的。我們不能不讀前輩的研究成果,不能不吸納巨人的氣息,不能不汲取先賢的思想精髓。如果對某領域以往的遺產一無所知或知之甚少,我們的視野廣度和思想深度必然受到限制,會犯本可以避免的低級錯誤,會忽視那些最有意義、最吸引讀者注意的問題。
2、文獻綜述要回答哪些核心問題
放眼當今學界,精于文獻綜述者確實很多,但拙于文獻綜述者也委實不少。單從當下的碩士、博士學位論文看,不少論文的文獻綜述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三大問題:一是簡單而不完整,僅用自己查閱到的局部研究代替整體研究,用某個歷史片段的研究代替整個歷史全景的研究;二是齊全而繁瑣,集中表現為大量的相關研究文獻及其觀點的簡單羅列,缺乏分析、判斷、甄別和選擇;三是沒有展現研究成果演進的歷史生態,不同類型、層次的研究成果以及不同階段的研究成果是孤立的,缺乏關聯論證。
文獻綜述有其特殊的使命,也是大有講究的,它不應是對以往研究成果及其內容的簡單羅列和機械堆積,而應為讀者或研究者本身提供一個相關研究的總體狀貌。就某項具體的研究而言,文獻綜述起碼要解決以下基本問題:一是告訴讀者哪些人做了微觀研究,哪些人做了中觀研究,哪些人又做了宏觀研究。這幾個層次的研究是齊頭并進的, 還是分階段依次遞進的;彼此是相互孤立的,還是耦合關聯的。二是告訴讀者哪些人做了原理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原則性研究,哪些人做了制度性和政策性研究,哪些人做了技能性與技巧性研究。如果說,以往的研究只是聚焦或局限在某類研究或某些研究上,沒有完成從原理到技巧的系統探索,那么還有哪些區域的研究是缺位的,這些區域是否亟待研究或值得研究。三是告訴讀者以往的研究整體上可以劃分為哪幾個階段,不同階段之研究各自具有哪些特點,彼此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性; 后期研究是如何繼承、突破和超越前期研究的;繼續研究的起點或制高點在哪里,未來的研究空間如何拓展。四是告訴讀者以往的研究有哪些優點或取得了哪些可資借鑒的成果,整體上還存在哪些不足,我們如何彌補這些不足。
總而言之,真正的文獻綜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釋性的,要求揭示研究文獻的生發過程,展現不同層次、不同類型和不同階段之研究文獻的邏輯歷史生態:讓讀者一看就清楚它的起點性研究、生長性研究、發展性研究、突破性研究、總結性研究的狀貌,并知道從哪里繼續研究,從哪里拓展新的研究,從而形成創新性的研究成果。文獻綜述不是僅僅去證明文獻跟研究的課題有關,不能停留于簡單的線性描述,要著力于學術創新,即分析前人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狀貌,剖析其優點及其逐漸顯露出的不足與局限,覓出實現突破和超越的路徑,找出當下研究的制高點,指出未來研究的可能空間。
令人遺憾的是,當下的不少文獻綜述,僅僅是按著作或論文分類,以它們出版和發表的時間為序,敘述或描述其主要內容,如同一本流水賬,半點也看不出研究文獻的動態演化軌跡或發展歷程。完整的文獻綜述,不僅要闡明“what”,還要闡明“how”和“why”。純粹的簡單描述無益于知識的精進,批判性或解釋性的詮釋才有益于知識創新。為此,我們不僅要告訴讀者別人做了哪些研究,更要告訴讀者自己對這些研究做了多少思考。然而,我們經常看到諸如此類的文獻綜述,即界定某一概念時,按時序列舉了現有的很多說法,最后卻沒有對這些說法進行任何評述,更沒有表明自己的觀點。
3、文獻綜述應走出哪些誤區
第一,文獻綜述要盡可能占有不同類型的文獻資料,以免“掛一漏萬”。文獻資料是多類型的,可以是學術著作、期刊論文、學位論文、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政府部門的資料與數據匯編、國家政策文件等,研究者要盡可能地搜集和占有文獻資料,并將它們當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來處理,這是做好文獻綜述的基礎。也就是說,真正的文獻綜述要對相關的“文本”或“類文本”進行“系統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借鑒、繼承和揚棄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批判和反省中提升自己研究成果的品位。現在較為常見的問題是:許多研究生做畢業論文,查閱的文獻主要集中在期刊論文、學術著作和學位論文,而對研究報告、研討會論文、政府部門的資料與數據匯編、國家政策文件等關注不夠。就學術研究而言,后者與前者同等重要,對于某些特殊的專題研究后者可能更有價值。比如說,國家出臺的教育政策、教育發展規劃等,不僅包含著過去相關的教育研究成果,而且也蘊含著各種教育研究的熱點、焦點、前沿問題,是未來研究不可忽視的文獻。
第二,文獻綜述是為了找到研究的起點,但要力避過度依賴別人的研究成果。學術研究是逐步推進的,任何新的研究都根基于或有賴于過去研究的積淀。但是,我們不能過度地依賴前人的觀點或以往的文獻。從歷史的長河看,沒有哪一個觀點能一統天下,也沒有哪一種研究成果能逃遁批判、質疑甚或反對。如果今天的研究過分地依賴于以往的研究抑或某種理論與觀點,最終將難以實現突破和超越,取得更大的創新性成果。然而,不少研究者尤其是碩士研究生,撰寫文獻綜述之后,很難走出別人的思維框架,總是不自覺地重復別人已做過的研究,復述已有的學術觀點或思想。另外,還有不少研究生喜歡或習慣于在別人做過大量研究的領域選擇學位論文主題。在這些人看來,在已有相當研究基礎的研究領域選題,可借鑒的研究成果多,研究起來相對比較容易。如此種種,無疑都是對以往的研究過度依賴的表現,不利于學術創新和研究領域的拓展。
第三,文獻綜述要客觀評價已有的研究成果,力避對其局限性大做文章。雖說“一個偉大的真理需要被批判,而不是膜拜”(尼采),但要知道“每一次批判都將為自己的研究筑起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經驗告訴我們:過度地熱衷或迷戀于批判他人,或過分地夸大自己研究的原創性或填補空白性,最終將會讓自己舉步維艱, 甚至無路可走。從心理學的視角看,如果研究者在陳述自己觀點的同時,毫無理性地否定自己所在學科早期研究成果的價值或影響,聲稱當今占主流的某些思想或前沿性的研究是由自己創造或再創造的,必然會引起同行們乃至廣大讀者的不悅甚或反感。標榜自己的研究是一種填補空白或前無古人的研究,是極不明智的,也是有巨大風險的。說“有”容易,說“無”難。因為任何個人的視野都是有限的,我們不知道的東西太多,不能因為自己不知道或未見的東西,就說它沒有或不存在。從研究方法論上說, 依憑自己的所見所聞來判斷事物的有無, 是一種歸納論證, 其結論是不周延的和概率論的。令人疑惑不解的是, 多如繁星的碩士或博士學位論文,似乎總是習慣性地標榜自己的研究是前沿的、填補空白的和原創的,對別人的研究不能給予客觀的評價。從邏輯上講,聲稱某項研究是填補空白的,往往不外乎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該研究意義重大但實在太難,誰也“不敢”去研究它,所以是一片空白;二是該研究沒有任何價值或意義不大,誰也“不愿”去研究它,所以也是一片空白。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從事這樣的研究都是有風險的。更何況,強調你的研究是填補空白的,并不意味著你的研究是高深的和有價值的;反之亦然。概言之,文獻綜述要堅持批判與欣賞同行,純粹的批判或欣賞都是非理性的。
第四,文獻綜述要著力于學術增值,力避“記流水賬”。實現學術增值的方式和途徑是多元的,最為核心的是找出各種研究文獻之間的內在關聯。有鑒于此,文獻綜述要時刻注意對原始材料進行區分和梳理,進行強有力的關聯論證,即找出不同階段關于某個問題的各種研究之間的內在關系。原始材料常常是零亂的、無序的,甚至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錯漏,不同層次、類型和階段的研究錯亂地交織在一起,表面上往往是沒有關聯的,研究者很難看出其中的“奧妙”。當我們做文獻綜述時,首先要對原始材料進行整理,即訂正那些錯誤的材料,補充那些缺漏的材料,區分哪些材料是有用的,哪些是沒用的,哪些是過時的。其次,要對原始材料進行強有力的關聯論證,即找出這些原始材料之間的內在關聯,諸如今天的研究跟過去的研究有什么關聯,未來的研究同今天的研究有什么關聯。
譬如,撰寫一篇題為“教育規律研究三十年”的文章,那我們不僅要揭示20 世紀80 年代、90 年代和21 世紀初三個不同階段研究的基本特點,同時也要揭示三個不同階段研究的傳承關系,即90 年代的研究對80 年代的研究是如何繼承與超越的,21 世紀初的研究對90 年代的研究又是怎么繼承與超越的。假如我們只是將20 世紀80年代以來的相關研究,按時間順序簡單羅列出來,不加任何的分類、分層和關聯論證,這樣的“文獻綜述”或“研究之研究”是沒有多大意義和價值的,因為它沒有任何“學術增值”。我們堅信:那種簡單的、齊全而繁瑣的、缺乏關聯論證的文獻羅列,只是一種低層次的描述性文獻綜述,絕非有學術增值的批判性或解釋性文獻綜述。然而,我們的很多文獻綜述沒有走出這種誤區。
4、結語
文獻綜述是為了明了過去研究的狀貌,把握或占領當下研究的制高點,最終形成創新的研究成果。也許正是基于這樣的目的,研究者容易陷入毫無遺漏地羅列文獻的困境,希冀通過拉網式的文獻綜述以調和各種相左或彼此矛盾的理論立場。
眾所周知,學界呈現的各種理論或觀點都有自己的內核,試圖將多種個性化的理論或觀點牽強附會地糅合到一起以獲得集大成之理論是不智的,它會讓我們陷入學術思想與邏輯混亂的窘境。在文獻綜述中,面對各種不同的理論或觀點,我們要堅持欣賞與批判同行,走出被動的、妥協性的、調和理論立場的困境,千萬不可將所有看似“有道理”的學術觀點,不加分析和甄別地拼湊到一塊,當成一種創新的研究成果。
成功的文獻綜述是批判性的或解釋性的, 它不僅具有“述性”,更具有“綜性”,即是描述與解釋、欣賞與批判、繼承與發展的有機統一,絕不是簡單的羅列和堆積。這是文獻研究和文獻綜述必須恪守的“健康法則”或方法論。
Papertime論文檢測小編經常與大家分享關于論文寫作等方面的信息~